如何有效实现AI成分降重?这些实用技巧要掌握

前段时间我帮朋友处理论文,发现其论文AI成分含量颇高,很是担心过不了审。于是我开始各种研究怎么降低AI成分,经过一番探索,还真找到了不少门道,现在就分享给大家。

我最先接触到的是降AIGC工具,其中降重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之前有个小伙伴用了别的降重工具,效果不尽如人意,重复率还是居高不下。而我推荐降重鸟给其他朋友使用,反馈都出奇地好。它不仅能对文章进行细致检测,要是检测效果不好,还能支持再重新生成一次。像之前有位同学,第一次检测后AI率有点高,重新生成后就大大降低了。而且要是重复率或者AI率超过15%,还有相应处理措施,文档也会保存14天,不用担心文章安全问题,不收录文章放在那也稳稳当当。

降重/降AIGC工具降重鸟地址:https://jiangchongniao.com/(保15%AI率和查重率、效果不好可重新生成一次)

要降低AI成分,首先可以从调整语句结构入手。把原本AI生成时那种相对固定、模式化的句式进行改变。比如原本是简单的主谓宾顺序,可以尝试把宾语提前,或者把一些修饰成分后置,通过这样的调整,让句子更符合人类自然的表达习惯。像是“AI生成的句子通常比较规整”,就可以改为“句子若是AI生成的,一般来讲比较规整”,通过这样的微调,句子就带上了更多人类创作的痕迹。

还能对词汇进行替换。AI在生成内容时,用词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倾向性。我们可以把一些常用的、AI爱用的词汇,换成意思相近但更具个性的词汇。举个例子,AI可能常用“非常”来表示程度,我们就可以换成“极其”“格外”这类词汇。在描述事物特征的时候,也不要局限于AI常用的那几个形容词,多去挖掘一些不那么大众但又能精准表达意思的词汇,让文章用词更丰富多样。

增加细节也是个好办法。AI生成的内容有时比较简略、宽泛,缺乏生动的细节。我们可以在关键的地方,添加上一些具体的事例、数据或者场景描写。比如提到某个理论,可以列举一个实际应用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案例,或者给出相关数据支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。描写一个场景的时候,详细描述场景中的各种元素,像声音、色彩、人物的动作神态等,让文章更具画面感,仿佛是人类亲身体验后写下的。

在论述观点的时候,要展现出思考的过程。AI生成内容常常直接给出结论,缺乏推导过程。我们在写的时候,就可以一步步地说明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,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思考,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分析过程,这样文章就有了人类思考的脉络,更显真实。

改变文章的逻辑顺序同样重要。AI生成的文章逻辑可能比较生硬、刻板,按照固定的套路来。我们可以打乱这种常规的逻辑顺序,比如先抛出问题引发读者兴趣,再慢慢展开论述寻找答案,或者把重要的观点分散在不同段落,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阐述,让文章的逻辑更符合人类自然的思维方式,不那么规整划一。

THE END